3月24日,我校举办省级地理学科基地“岩石矿物辨识与地质地貌考察”专题研讨活动。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徐峰,我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校长谢印智,地理教研室全体教师,行知地理学社和经纬地理学社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谢印智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我校省级地理学科基地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希望老师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发挥学科育人优势,挖掘实践育人价值,将地球科学的严谨精神与教育创新的实践智慧深度融合,为推进全面育人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研讨活动包括课例展示、研学反思、课程研讨、专家讲座四个方面,共同探讨了地球科学魅力、实践教学途径、学生素养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为参会教师及社团学生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盛宴。
王平老师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为课题,从“课堂微实践”的角度展开说课。她结合岩石标本,通过微观察、微考察、微实验、微设计等教学环节,生动解析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深入揭示了岩石形成和地质演化的奥秘。

王璞老师以《山间地理课堂——石门山地质地貌综合考察与生态安全》为案例,分享了户外研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经验,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思路。她重点反思了地质地貌考察中如何落实地理实践力培育、如何融入生态安全教育,并强调了“行走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价值。

徐伟老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作了题为《地理研学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师地理实践力提升》的微讲座。他结合曲阜地质地貌资源,提出“以地貌为教材、以岩石为教具”的研学课程设计理念,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研学课程开发和实施来提升教师的地理实践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徐峰老师以《行者无疆 山水有道——岩石和地貌景观赏析》为题作了讲座。他结合多年的地质地貌研学考察经历,特别聚焦曲阜及周边地质地貌特色,通过矿物、岩石标本与课件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矿物、岩石的野外辨识方法和技巧,深入剖析了片麻岩、尼山砚、竹叶状灰岩、白云岩等各类岩石和当地三叶虫化石的形成原理,以及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等多种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生动诠释了“石头会说话”的地质文化内涵与“实践出真知”的学科教学理念。


活动现场展示了徐峰老师捐赠的数十件涵盖曲阜本地及国内典型地质区域的代表性岩石标本。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地质地貌等学科知识的理解,更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并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作者:王璞 初审:徐伟 编辑:韩璐 终审:叶长文 来源:地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