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附属中学

【学校首届教育叙事征集评奖活动优秀作品】杨阳:做一名有人文气息的教师

编辑:刘文衡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2日 07:43  浏览次数:[]

自2011年踏上讲台至今已经十余载了,执教第一节课的那种紧张感仍记忆犹新。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上好这节课!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好一节课的目标始终没变,但内容却不断在变。从一开始的顺利讲完课时任务,到后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又到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并进行人文教育。这种变化何尝不是一部属于我自己的工作史呢?在这短暂但体验深刻的过程中,做一名有人文气息的教师是我觉得最有价值也是最有感触的体会。

一、做一名有人文气息的教师,要对“人”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储存知识的机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吉鸿昌说:“……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英国的史学家科林伍德说:“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时更是不能离开人,要看到任何历史事件或现象背后的人的因素,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还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乃至生活中认识人,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角度全面认识人的思想及其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等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目标的呈现。历史课堂除了让学生看到历史中的人,更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人”——主人。与之前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启发式、合作探究方式的历史课显然更受学生的喜爱。在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适当增设一些环节可以更好地调动其主人翁意识。比如创设“历史上的今天”主题活动,通过让学生上台讲述历史上这一天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知识积淀。

二、学生是独立的鲜活个体,而非一个代号

对于班主任来说,不仅要看见人,更要走进人、赏识人。2020年8月我接手了一个新组的班级——一个由来自4个班级、3个组合的36名同学组成的班集体。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300天,而我对每一位同学都一无所知。当务之急我去和所有了解这36位同学的老师们请教,摸清每一位同学的特点和不足,尽快做到“对症下药”。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女同学,一位在班级里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同学。她每天都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做什么都是全力以赴,可是成绩始终上不了本科线。每次找她谈话的时候,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她的焦虑以及无助。是的,她是无助的,因为不明白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收获,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在哪里。在对她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剖析后,在一次模拟考前,我走近她,在她耳边说:“你知道你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吗?”她摇摇头。“就是始终如一!不管老师在不在,你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管考试成绩如何,你都会认真订正修改;不管前面多么灰暗,你的心中始终有光。这个光就会照亮你的路,只要你继续现在做的,然后注意一下知识的回顾梳理,相信你会胜利到达的。”当我说完这些话后,我看到了她眼里的泪和光。从那以后她变了,变得更有自信更有策略;其实她也没变,还是那么努力那么坚持。高考前一天,我收到了全班同学的手写卡片,上面是满满的话语,而她的那张最厚也最长。她写道:“老师,初中以后我再也没被表扬过,您是第一个!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优点,我以为我就是最差的那个。老师,您的肯定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会让那片光更亮的!”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她专门给我打来了电话,一接通就泣不成声,等她平静之后就听到了令人欣喜的消息:超过本科线11分!电话里她的声音又传来:“老师,虽然我可能最终去不了本科学校,但是就算复读我也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只要努力我就一定可以!”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脑海中还能想起她眼里的泪和光,现在的她在复读学校里为了那片光在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着……

三、做一名有人文气息的教师,要对“文”有无声的渗透

“文”是知识的跨越,融会贯通。

《说文解字》中对“文”的注释为“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从一名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学和学习中的“文”也应是交叉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还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而不是生拉硬拽。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通过钩沉人类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几次疫灾和相应的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思历史的有力视角。因此我在课堂上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恰当地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例如结合近代及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谈一谈政府职能(政治学);联系疫苗的研制及对病毒的研究,讲一讲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与鼠疫、疟疾的不同,以及屠呦呦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效结合,使用青蒿素抵抗疟疾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公共卫生、医学、语文)。整节课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在学习了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展现了运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四、“文”也是人文思想在日常的渗透,积少成多

班主任对“文”的渗透在班级及学生成长过程中也极为重要。以前毕业的学生返校时常对我发出的感慨就是:“好怀念和老班一起早读的日子啊!”只要条件允许,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早读,有时读英文散文,有时读时政,有时读专业著作。下早读后对我所读内容的交流是我们班同学非常热衷的事情。朱自清的《匆匆》被翻译成了英文,所以在我读完那篇英文散文后,很多同学都学会了那句:“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每次读《南方周末》或是其他报刊时,他们也都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算指点江山,但也慷慨陈词。这种渗透真真是每日一大乐事啊!

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它像是一场对人心灵的洗涤,洗去复杂社会的影响,展现更本真的纯粹。从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基础性、综合性的评价要求,教育工作不能脱离知识而存在。它更像是一场对知识的杂糅,钩沉过往的精华,追求更极致的目标。而教师作为心灵的洗涤师和知识的杂糅者,更是要回归教育最初的诉求——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名有人文气息的教师。

杨阳,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心理咨询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附中任教。曾获济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曲阜市基础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及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先后执教山东省跨学科主题学习优秀案例、济宁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及济宁市高三复习公开课;获曲阜市优质课一等奖、基本功一等奖等奖项;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各级课题并结题多项。

(作者:杨阳 来源:教科处)

上一条:物理教研室孔庆典老师执教骨干教师示范课 下一条:我校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活动

关闭

版权: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
地址: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电话:0537-3517800/0537-3517818